内蒙古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北重三中

>学校首页>学校总览>三中校誌>内容详情
热门资讯

三中校志

发布时间: 2019-03-28 16:28 发布单位: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 浏览量: 9862 【公开】

第一章  艰苦创业 奠定基础 稳步发展 初显实力
(1971——1980年)
第一节  建校缘起,一次更名,两迁校址

1971年2月,工厂有二机一中和二机二中两所中学,由于学生数量猛增,工厂为了解决子弟入学问题,决定再建一所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呼得木林大街7号,现北重五中后面的山上(因地势较高故称山上),利用原印刷所的厂房和库房加以修缮改造,成立了教育处直属连(二机三中前身),学制三年,春季招生。3月1日正式开学,有16个教室,第一批招收初一年级学生8个教学班,1个京剧样板团,共500余人。这一时期的教学条件比较差,学生上课的桌凳都是从二机一中,二机二中拨过来的,全部是旧的。有两个班的学生没有课桌,课桌就用板凳代替,学生再从家里带上小板凳上课。教室的黑板都是用水泥做的,然后再涂上黑墨汁。有的教师连办公桌都没有,备课和批改作业在学生的旧课桌上进行,冬天取暖用煤炭生火炉。这时学校领导带领全体师生学习“抗大”精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建校工作进展顺利。
  
1972年由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包头机械工业学校停止招生,合并到了工厂。为了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工厂决定将直属连迁到包头机械工业学校,不仅解决了教室、办公室和操场的问题,工厂还给学校配置了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图书和理化实验仪器等。6月撤销了直属连称号,更名为二机三中,9月1日开学,学生由二机二中调入初三年级4个班,直属连初二年级的8个班并成6个班,招收初一年级新生12个班,共有22个教学班,学生720多人,80多名教职工,一个初级中学初具规模。

  1973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包头机械工业学校恢复招生,二机厂决定在向阳路甲3号(现北重四中)建一座68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一座文体馆。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操场用三合土铺垫而成,操场四周绿树环绕,内设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满足了师生的课内外活动需要。教学楼内有三十多个教室,一个物理实验室,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生物实验室,一个图书馆,两个阅览室,1974年8月学校迁入新址。此时,响应党中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创办了高中,学制两年。招收了高一年级文、理、农3个班,加上初中22个班,共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1200多人,有教职工90余人,一所完全中学已形成规模。

第二节  艰苦奋斗的领导班子

  学校建于文化大革命中期,工厂工宣队进驻子弟学校。学校实行连、排编制,校领导称连长和指导员。1971年3月连长郑世芳,指导员单玉才,不久单玉才工作变动,由吕贵生担任指导员。第一届领导集体根据中央“复课闹革命”的精神,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抓好教学管理,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2年4月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革委会按干部、教师、工人“三结合”的原则组成。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先由高育才担任,后因工作变动由刘忠隆担任,副主任先由杨万林担任,后由郑兴旺担任,分管政工工作,副主任付振芳,分管教学工作,增设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由张霭莲担任,分管行政后勤工作,这期间领导集体健全办事机构,建立规章制度,注重教学质量,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学校步入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校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师生利用寒暑假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参加建校劳动。第二次搬迁后,校领导率领全校师生硬是用小平车把四医院堆积如山的炉灰碴铺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都锻炼了师生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工厂节约了资金并补充了劳动力,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973年8月10日二机三中首届初中毕业生响应党中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第一批知识青年奔赴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下乡插队。

1977年5月调整了革委会成员: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付振芳,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张蔼莲,副主任郑兴旺、王云贵。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文革浩劫的终结,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1978年7月工宣队撤离学校返回工厂,学校恢复了校长、副校长称谓。1978年8月王长青任党支部书记、校长,郑兴旺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鲁开运任副校长,因工作变动后由魏绍武担任,刘敬义任副校长。这届领导集体顶住了教育战线“反复辟”、“反回朝”的歪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认真抓教学,坚持成绩考核和升留级制度等,排除干扰,不但注重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加强了高中教育教学的管理,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1980年9月付振芳任二机厂教育处分管教学工作的副处长,同时也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郑兴旺,校长魏绍武,副校长刘敬义、薛勇(因工作变动)后由包连喜、韩永昌、郭燕忠(不到半年调离)担任,这届领导班子真正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团结合作,务实进取,真抓实干,分工协作,建设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节  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从1971年建校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学校在动乱的年代里顽强生存,寻求转折和发展的时期。三中在建校初期,由工厂和教育处从全处中小学和包头市机械工业学校先后抽调教师35人,有语文教师:张荣智、韩国才、秦朝玲、陆佩华、梁世锡、张忠勤、数学教师:杨忠明、张瑞、赵争华、王素琴、何淑珍、王淑芳。政治教师:宋汝增、宋惠英。英语教师:李秀、周佩芳、孟庆友。工业基础知识教师(后又改称物理):黄文俊。农业基础知识教师:方美华、姬润栓。地理教师:付丽华。体育教师:田永增、申竹利、王培光。音乐教师:魏秀锦。美术教师:李镜流。样板团教师:刘敬义、张桂枝、钱善芳、王志伟、韩广志、刘润昌(木工)。办公室:张秀彩。政工组(学生红卫兵负责人兼政治教师):郑兴旺。后勤组:李树珍。1973年工厂又从二机厂技校抽调优秀教师充实到了三中的教师队伍中,教职工已有80多名。这些教师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凭借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自己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当时的学校集中了教育处实力最强的师资,在那样的环境中,开展了数学和物理竞赛,组建文艺、体育运动队,开办美术书法班等,他们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言传身教,开展家访活动,劝导学生和家长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数学教师杨忠明、何淑珍、赵争华、王素琴、王淑芳经验丰富,政治上不随波逐流,在狠批“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通过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道题,无言地证实知识的力量。语文教师陆佩华、韩国才、张荣智、张忠勤、郑玲知识渊博,古文修养深厚,十分注重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用自己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严格的教学要求,使学生们懂得知识容不得虚假和马虎。黄文俊和韩金英老师的物理课,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激发起学生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的热情。体育教师田永增、申竹利、王培光,音乐教师魏秀锦,美术教师李镜流,样板团教师刘敬义、张桂枝、王志伟、钱善芳、韩广志早来晚走,勤勤恳恳,为培养特长生做出了努力。三中的学生们在那个视知识为无用,视文化为反动的年代,学到了必要的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1978年,工厂为了加强教师力量,从厂属各单位选拔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充实教师队伍。黄成、黄树田、毛寅生、金福妹、徐大忠、毛帮贤、周世平等调入三中。这时教职工已有102名,这些来自工厂的教师,对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们更直接地把企业文化、军工精神带入学校,为学校形成优良的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考的恢复,也让这些教师看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各科教师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学之中,早晚围着学生转,家访、课余补课,那时候学校和教师缺乏对高考的研究,他们凭自己的满腔热情,进行教学和辅导,尽力调动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为三中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四节  拨乱返正,让职工子弟考上大学

1977年底,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也使三中合上改革开放的节拍,与改革开放同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个时期学校工作重中之重是教学工作。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从今年恢复从高中毕业生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1977年冬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这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那些毕业后只能插队落户的工人子弟看到了希望,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十分重视教育,职工子弟非常珍惜这久盼迟来的机会,自觉发愤苦读,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学校抓住时机,以教学为中心,拟定和实施了教学“四认真”(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复习、认真批改作业)的要求。1979年学校提出了“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口号,成立了各学科中心教研组,改年级组办公为教研组办公,各教研组对教学难点进行集体研究,互帮互学,共同提高。1980年学校根据学校岗位制定了教学责任制,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文化程度和师资水平,派新分配教师再到内蒙古师大、内蒙古大学、山西大学、北京体院、包头师专、包头教育学院进修和函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也组织教师到市属兄弟学校请教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时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显著改善。1978年高考,三中有7名学生考上大学,数字虽小,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这一成绩极大地增强了三中人的信心,鼓舞了三中人的斗志。1979年高考,三中68人考上大学,高考人数名列包头市前茅,而这届学生从初一到高二都是本校培养起来的。全体教师团结一致,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终于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学校在社会上开始有了较好的办学声誉。

1980年,4个高中毕业班240人参加全国高考,有104人上线,名列包头市第三名,受到了包头市政府的嘉奖。从此学校在包头市基础教育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职工子弟在这里接受着最好的教育。

第五节  重视文艺、体育活动

七十年代前期,虽然初中复课并创办高中,但学业成绩不进行比较。那时的文艺、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建校初期根据《人民日报》“普及革命样板戏,推动文艺革命的发展”的号召,成立了京剧样板团,学生100余人。当时条件十分简陋,仅利用两间空教室作为排练场。一开始只排演样板戏《沙家浜》片段,后来根据需要排演了全剧《沙家浜》,排成之后,完成演出任务达80余场,样板团闻名全市。到1972年学校搬迁时样板团解散,成立了学校文艺队。三中学生谢莹彬1979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毕业后留乐团工作,现在法国从事艺术工作。

学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校有2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4副乒乓球台,一个田径场。当时体育组组长申竹利是体育科班出身,另外组内的田永增老师任篮球教练,王培光任田径教练,黄文俊兼任乒乓球教练。无论晨练还是课间,都活跃在操场上,吸引了大批热爱体育活动的学生。他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经常组织篮球、足球、乒乓球比赛,培养了一批男女篮球、男女乒乓球、男子足球运动员。足球队两次获得包头市冠军,四次亚军。男女篮球队在教育处、青山区和包头市多次取得好成绩。

田径运动队当时也很活跃,1973年秋季二机三中召开了首届田径运动大会,运动会结束后成立了学校田径队,队员多次参加教育处、二机厂比赛,也多次代表教育处参加包头市田径比赛,取得过十项第一的荣誉。1973年朱四宝代表内蒙古中学生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1971年至1977年有3名学生考入内蒙古军区篮球队,有3名学生考入内蒙古体育专科学校,为工厂培养了体育骨干,也为教育处补充了体育教师。那时三中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优越感,很大程度表现在体育运动上,体育运动具有强健体魄,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作用,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从1971年建校到1980年,三中两迁校址,经四届领导和一批又一批师生的共同努力,十年间走过了艰难创业的道路,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让职工子弟接受最好的教育。学校先后获得二机厂先进集体和先进党支部称号。

 

第二章 教师敬业  学生乐学 品牌形成 影响日增

(1981—1990年)
第一节  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党和国家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二机三中也顺应形势乘势而上。校长魏绍武从抓教学的薄弱环节入手,恢复了年级组、组建了教导处,完善了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教学工作抓基础,抓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大面积丰收。推广“两先两后一总结”,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课、章、节后总结的教学法,要求理化教师运用“发现法”教学,体育课试行分组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并改革考试方法,试行开卷、口试、笔试相结合。建立了教代会制度,恢复了校务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学校的重大问题,做到管理目标化,制度科学化,初步形成了民主办学的良好氛围。在硬件建设上,建立了“四室一站”,即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室和电子计算机站,配备了投影仪、录音机、闭路电视等设备,广泛开展“科学知识讲座”、“无线电制作”、“美术创作”等活动。1983年8月顺利完成了学校第三次搬迁任务(同二机四中互换校址),迁至青山区青山路117号(现三中校址)。在校园建设上,新建花池,假山,雕塑,喷水池,实现了学校亭园化。更新了部分学生桌椅,改装了玻璃黑板,更换了灯管,达到了照明标准。在当时,三中的办学条件是全处最好的。

第二节  成熟发展

1985年9月校长魏绍武升任教育处处长,包连玺接任校长,党支部书记郑兴旺,教学副校长张同仁,行政副校长韩永昌。1986年9月党支部书记郑兴旺,校长王云贵,副校长张同仁、张再桐。这两届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学校要有新的发展,必须有新的突破。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提高,是办好一个学校的先决条件。在分析了三中师资队伍的情况下,再次派出部分教师进行学历提高,这部分同志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教育实践,后来成为三中既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历来重视教师的培养,这是三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如:《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班主任工作条例》、《高考奖励办法》、《物品使用和损坏赔偿制度》等,把学校办学成果和师生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师生认识到自己是三中的主人。这样学校从各方面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现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景象。

第三节  品牌的形成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深深的认识到,虽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一些名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三中的老师应善于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于是派出各个学科的老师去听课,参加包头市教育局组织的业务学习,这样极大加强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也不断总结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助推作用。

1983年实行二、三年制并存,1984年全部改为三年制,教材1982年前使用内蒙古教材,1983年以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1984年学生在全国数学竞赛中取得内蒙古赛区第八、九、十三名的好成绩。

  1985年全国数学竞赛黄伟同学取得内蒙古赛区第一名,并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竞赛获得二等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当年有279人参加全国高考,145人被高校录取,56人被高中中专录取。在1985年包头市召开的第一个庆祝教师节表彰会上,三中被包头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并奖大座钟一个。郑兴旺同志被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1986年,学校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办学方针,全校构建校、年级组、班级三级负责制的教育体系和由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横向教育体系组成的思想教育网络,对师生进行理想、纪律教育。同时制定了《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进行以“改革教法,指导学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1987年学校党支部制定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细则》,提出“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名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口号。对学生进行法制、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不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更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制定了《课堂常规》、《尊师爱生条约》、《学生一日文明行为》、《楼内须知》、《文明用语》等规定。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率先被评为“青山区文明单位”。
  
这一年三中送走了改制后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有289人参加高考,185人被高校录取。由于学校高考成绩逐年提高,考入高等院校人数越来越多,上高中的学生已不只是二机厂的子弟,其他盟、市、区、旗县的学生纷纷慕名来三中就读,二机三中的品牌业已形成。

  1988年7月,总厂和教育处决定整合资源,将二机三中的初中全部并给二机一中,并将二机一中的高中全部并给二机三中。至此二机三中成了完全高中,师资队伍进一步配强优化。重组后的三中有高中班26个,4个高中补习班,正式学生1260多人,补习生200多名,教职员工120多人。8月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校长王云贵,党支部书记郑兴旺,副校长张同仁,张再桐。这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勤政务实。经常深入年级组、教研组,总结自己成功的优势,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学校培养出一支文理兼备,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如语文教师:杨雅茹、林玉、樊俊明、王丽华;数学教师:彭涛、张瑞、金福妹、李玉珍、冀来旺;英语教师:张秀兰、李贵、高淑珍、李月刚;物理教师:毛寅生、翁占龙、黄树田、黄成;化学教师:魏增丽、张瑞芬、林子英、何爱莲、李国良、武贵和;政治教师:徐大忠;历史教师:刘永怀、鲁性瑜;地理教师:秦士芳;生物教师:王玉清、樊沛等。他们学有所长,教有成绩,教科研并进,著书立说,已成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名师。他们的教案、复习资料、模拟试题等享誉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

  1988年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开始,三中有6名教师被评为高级教师,他们是:彭涛、张同仁、金福妹、金振维、张瑞、张秀兰。

  1989年学校438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线390人,上线率达90%。当年全自治区600分以上共有10名,二机三中就占6名,这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产生了影响,并再次受到了包头市委、市政府的嘉奖。

第四节  党建工作成绩显著

  在三中创业发展、品牌形成的过程中,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1984年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在年级建立党小组,建立了党员责任区;通过“三会一课制度”即:支委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党课,加强对党员教育,真正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如:优秀党员张秀兰、彭涛、杨雅茹、高淑珍、张瑞芬等,他们既是教育教学的业务“尖子”和能手,又是师德高尚深受师生爱戴的良师。在他们的带领下,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加入了党组织,壮大了党员队伍。根据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开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9月学校率先创办了中学生业余党校。创办初期,学校对参加业余党校人员有具体的规定,必须是学校团委委员、学生会委员、团支部委员、优秀班干和写入党申请的学生。每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1-2次活动,由党支部书记担任校长,由党支部委员和校领导讲课。业余党校有教学计划、有学员登记表、有活动和出勤情况统计表。学生高中毕业后,业余党校登记表和学籍表等一起归入学生档案。列入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升入大学后,很快在高校加入了党组织。三中的学生业余党校为学生一生的成长,为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业余党校受到教育处党委和上级部门的好评,创办的经验曾于1992年8月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全国54个城市中学政治教育和德育研究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北师大主办的“中学政治专刊”全文登载报道了二机三中学生业余党校的经验,包头广播电台也进行了报道。另外学校党支部始终重视共青团、工会、妇女、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工作,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三中党支部从1984年到1993年连续被二机厂党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

  从1981年到1990年,在二机总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敬业奉献,努力拼搏,创出了企业子弟教育的知名品牌,学校成为包头市及周边地区学生和家长竞相选择的学校。

 

第三章 克服困难  保持稳定 坚定信念提升质量

(1991-2000年)

第一节 加强班子建设  确立宏伟目标

1993年3月张同仁任校长,党支部书记贾秀玉,副校长侯林、夏晓林(半年后调走)刘诗义任教学副校长;同年8月调整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贾秀玉,校长刘诗义,副校长毛寅生、鲁性瑜;1994年校长刘诗义升任教育处副处长,鲁性瑜接任校长,党支部书记贾秀玉,副校长李玉珍、孙步恒;1997年2月鲁性瑜升任教育处副处长,郝挨成任校长、党支部书记贾秀玉(1998年7月退居二线)、武贵河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副校长李玉珍、孙步恒、赵文波。这十年,三中领导在探索中前进,快速发展,迈向成熟,在跻身包头市名校之列的基础上,又确立了宏伟目标,精心办学、规范办学、科学办学、力争办成全国千强学校。

第二节  启动蓝青工程、名师工程

1995年,学校启动了“蓝青工程”。让富有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新分配到校的青年教师师徒结对,目的是让中老年教师培养带动青年教师,使他们快速成长,缩短成为教育教学骨干的时间。学校还通过把原来工作时间进行的教研活动改为下班后的6:00—7:00,保证了时间、内容、人员的三落实,这项措施一直延续至今。

1996年学校又启动了“名师工程”,就是把十余名在教学过程中,“蓝青工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确定为培养对象,为他们确定导师,鼓励他们听导师的课,允许他们研究导师的教案,并在外出学习、交流和订阅参考资料方面给予优先,其中许多人成为了包头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第三节  加强教学研究,著书立说

十年中,教师在抓管理促教学,抓管理促质量的同时,十分注重教学科研工作。编辑出版了各类专著十余种,二十八本。全体物理教师参与编写的《物理辅导》丛书一套三本,毛寅生主编《物理辅导》一本,彭涛主编《教学辅导》一本,李国良、丁昕主编《化学辅导》一本,李月刚主编《英语辅导》一套三本等。这些专著的出版发行,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第四节  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迅速崛起。像二机厂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升级转型任务,多年来债务包袱、企业冗员、社会负担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陷入困境。作为企办学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为解决办学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领导班子做出决定,招收部分择校生(后北重集团行文,允许学校招收择校生),以维系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此举当年筹得经费27万余元,不仅解决了日常经费,还盖了一个自行车棚,为全体教师更换了办公桌椅,教学楼刮了腻子,改善了办学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从2月份开始,每人只发200元生活费,后面有6个月不发工资,直到2006年工厂情况好转才补发)。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大家看到的是三中的领导、老师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坚守岗位,竭尽全力抓教学、抓管理,不让教学质量滑坡。有许多人对此不解,但这正是三中精神集中体现的时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是军工战士的“魂”。坚持乐观主义态度,向前看,有信心,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都是创造三中辉煌起步史的,谁也不愿意看到用自己全部心血打造出来的品牌倒下去。一个坚强的、体恤民情的领导集体,积极想办法,多方面筹措资金。在有限资金的分配上真正实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在极具困难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因待遇问题闹情绪,消极怠工,闹调动。大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三中,建设着三中,发展着三中。

为解决家远学生的吃住问题,学校还筹集资金,新建一栋二层小楼,解决了百余名学生的食宿问题,同时进一步拓宽了办学渠道。

1999年,时任三中校长郝挨成决定成立一个学生文学社团,并创办一本校园文学校刊,学生处主任史占彬,副主任王界承担起了这一任务,校刊定名为《晓风》,文学社定名为“晓风文学社”。《晓风》校刊定为双月刊,特殊情况可出专刊或特刊。《晓风》文学创刊十二年,共出版杂志41期,其中,一期专刑,一期特刊。《晓风》杂志的创办,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2002年《晓风》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杂志。2010年7月,北重三中晓风文学社被自治区教育厅关工委、自治区小作家协会评为“全区优秀文学社团”,陈永芳和孟盛旺老师被内蒙古教育厅关工委、自治区小作家协会分别评为“优秀文学辅导员”和“优秀文学社团辅导员”。

第五节  联合办学,成立艺体中心

2000年8月学校着眼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在教育处副处长鲁性瑜(现任包头市教育局局长)的倡议下,北重三中成立了第一届艺术班,当年仅有一个教学班,朱志刚任首届班主任。30多名学生,专业仅含音乐和美术。设备简陋,专业教师缺乏,这极大地制约了艺体教育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整合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积极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办学,开办了艺术班,2001年12月30日“北方重工集团三中艺术中心”正式挂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宋生贵出席了挂牌仪式并为学校题字“积学储宝”,朱志刚担任主任,2003年改为艺体中心。

1998年以前,三中只有十余名艺体生考上大学。2011年有185人本科上线,重点率70%以上,本科率达98%,居包头市艺术类第一,达到了家庭、社会、学校三赢的办学效果。

第六节  工厂改制,学校二次更名

1999年9月28日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进行公司化改制,更名为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学校随之更名为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简称北重三中)。有教职员工130多名,其中本科学历85人,特级教师3人(黄树田、翁占龙、彭涛),高级教师35名,一级教师53名,有292人次先后被评为厂、市、自治区、国家级优秀教育工作者,218人次获得各学科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奖。黄树田老师以其高尚的人品、渊博的知识、无私忘我的爱岗敬业精神、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突出的教学管理成绩连续几届被选为青山区人大代表。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包头市第三届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彭涛,多年来一直负责包头市高考模拟考试数学试卷的命题工作,全国中学生数学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奖学生大都是彭涛老师辅导的。

第七节  战胜困难,成绩优异

1991年,包头市实行高中毕业会考政策,三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变全力以赴战高考的教学模式为高考会考两手抓的教学模式,实施以会考促高考,以高考提会考的教学安排。1991年353名毕业生参加高考,总上线人数达301人,创高考升学率新高。

1992年,高考上线人数240人,在同年包头市各校高考上线人数中,再创好成绩。其中洪浩同学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第三名,被保送上海交通大学。

1993年,高考上线人数194人,付越虹同学被保送清华大学。

1994年,347人参加高考,上线人数为269人,王燕、关海青、曹帅分别以658分、653分、649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李涛同学以参加全国高中化学竞赛获内蒙古自治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保送至厦门大学。

1995年,三中有365人参加高考,314人高考上线,其中,蔡军同学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三等奖,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李大鹏同学以603分、王韬同学以594分、郭旭涛同学以593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禹胄以581分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三中的高考成绩名列包头市前茅,又一次产生二机三中轰动效应。三中的知名度在包头市、自治区,乃至全国进一步扩大。

1996年高考上线237人,郭毅以615分,张鹤清同学以579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姜英楠以606分,孙铁山以589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1997年高考上线234人,吕智被保送清华大学,董论同学以575分被清华大学录取,薛堃同学以588分,李凡同学以561分被北京大学录取。李凡同学夺得自治区文科总分第二名,王慧坤同学夺得自治区理科第二名的好成绩。

1998年,高考上线314人,名列包头市前茅。马瑞利同学以610分被清华大学录取,赵婷同学以611分,贾静波同学以585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1999年高考上线308人,李杰同学以615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孙艳敏同学以武术特长被北京大学特招。

2000年,高考上线511人,居包头市前列。逢宇同学以629分、于涛同学以586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当年创刊的《北方新报》,刊登了高考录取名单并免费发放,公众了解到呼市二中和北重三中录取人数最多,由于高考成绩优异,教育处重奖时任年级组长的李建华一万元。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努力下,自治区高招工作当年在集团公司北方宾馆进行。

1992年和1994年三中被包头市政府授予“包头市文明单位”、“包头市科技活动先进学校”称号。1996年学校在迎接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管理先进学校”的验收时,虽然学校的硬件差一些,但凭着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业绩,全校师生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顺利通过了验收,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管理先进学校”。学校还被内蒙古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学校”荣誉称号,被评为“包头市城市绿化标兵”。1999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电化教学优秀单位”,2000年学校被自治区政府授予“现代化教育技术先进学校”。

学校在困难的条件下,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感动着老百姓,也感动着领导们。时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赵道尔基到学校慰问,赞誉三中为包头市“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第四章  提升文化,打造一流,移交地方,再创辉煌
(2001年——2011年)
第一节  提升文化,进入自治区示范校行列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打造一流学校,2001年8月集团公司调整学校领导班子,由教育处副处长鲁性瑜兼任三中校长,领导班子成员有:校长鲁性瑜,党支部书记武贵河,副校长李建华、李月刚、戴建华。

2001年12月,鲁性瑜担任教育处处长。

2002年10月李建华副校长代理校长,全面主持三中工作。

2003年,李建华正式就任三中校长,领导班子组成:段成福任党支部书记,刘惠刚、魏洪福、戴建华任副校长。

鲁性瑜兼任校长期间,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了《2001--2005年发展规划》:把学校办成自治区一流名校,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行列。硬件建设迈上新台阶,向教育现代化迈进;把教育做大做强,实现在校生人数翻番,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翻番,向夺取自治区文理科状元的目标冲刺;重视尖子生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确立了2001年“教育科研年”,2002年“师德建设年”,2003年“学习年”,2004年“服务年”和2005年“综合治理年”,一年一个目标,一年一个台阶。

2001年,学校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发挥教育科研在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全体一线教师中形成了“以科研带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教师20多篇论文发表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企教求索》论文集中。

兰嘉琦同学高考获包头市理科状元。

学校被包头市政府评为“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2002年10月李建华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他分析了学校的基础和现状,提出了:“第一流、有特色、国际化”。所谓“第一流”,即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实施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学生。所谓“有特色”,意味着要发展独有的、突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优势。所谓“国际化”,目标定位于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打造数字化北重三中,与国外的中学、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办学目标逐渐变得具体而丰富。

在办学思路上,学校提炼出了“一体两翼,三路并举”的模式。“一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两翼”其一就是学生管理团队,由学生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其二是教学科研团队,由教务处、教研中心、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老师组成。“三路并举”是在保持理科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文科、理科、艺术和体育特色学科的共同发展。

在办学模式上提出:分层次教学,全方位育人,多渠道成才。

在办学宗旨上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

在办学方针和原则上,提出了“从严治校,精细管理,落实到位,持之以恒”(简称“严细实恒”)。实施精细化管理,这也体现了“严谨、精细、务实、恒久”的校风。

在德育上提出:“三自”、“四会”、“五做到”。

“三自”,即: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别确定梯级目标:高一年级自律成人,高二年级自强成才,高三年级自信成功。

“四会”,即:学会做人。热爱生命,尊重他人,合作竞争,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夯实基础,勤学善思,注重学法,提高效率,培养兴趣,突出优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学会创造。要保持好奇心理,捕捉灵感,发现规律,克服思维定势,发展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观察生活,发现需求和问题,体验创造的乐趣。

“五做到”,即:做到志存高远,目标远大,前进中就会有巨大的动力;做到胸怀宽广,胸怀祖国,胸怀天下,就会有容人之心和让人之量,就会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做到有竞争意识,立大志、成大器,处处争先,勤奋学习,超越自我,非竞争不可;做到有顽强的品质,我们每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勇于吃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接近自己的目标;做到行为文明,谈吐儒雅,举止文明,克己尚礼,摒弃陋习,做一个高尚的人。

实现上述目标,教师是关键。学校重点抓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相继出台了《北重三中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规定》、《师德建设考评细则》、《师德承诺》、《教师在校一日常规》、《教师行为规范》和《关于“教师上课接手机按教学事故论处的决定”》以及《领导干部十条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师德建设年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大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推动了学校“以德治校、以德治教”的工作进程。

当年创办了《北重三中校报》。

李建华校长向社会公开承诺:“学校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并最终拥有一个精彩幸福的人生”;“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教好每一位学生,保证对得起每一个家庭”。

9月学校创办了理科实验班,这在包头市高中属首创。当年赵雅杰同学高考获自治区理科第三名的好成绩。理科实验班创办以来,六届毕业生共计650人,全部升入重点院校,5人保送清华、北大,85%以上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浙大、厦大、南开等名优大学深造。在学科竞赛中先后有230余人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奖项,学校总结六届经验,出台了《实验班指导意见》,使实验班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学校被教育部授予“社会公认特色育人成功单位”称号。校刊《晓风》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杂志”。

2003年集团公司做出决定,将三中北墙后三万多平方米的土地划给三中,教育处将原五中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校园、教学楼划归三中,同时厂、处、校三级通过贷款、集资等形式,筹措资金三千多万元,兴建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餐饮中心、人造草坪(操场)和300米环保型橡胶跑道,使三中的校园面积扩大一倍,学生有了充分的课外活动空间,满足了迅速发展的三中的教学需求。

2003年学校在营造“人人是学习的主人,处处有学习之风”的氛围中,强化了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把学习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效果的转化上,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这一年在突如其来的“非典”时期,高三全体师生经受住了“非典”的严峻考验。学校研究决定,利用集团公司电视台开辟空中课堂,让最优秀的教师在电视台讲课,学生在家听课。班主任电话遥控学生,掌握学生健康和学习动态。“非典”期间学生虽停课但高考未受影响,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本专科上线766人,辛旺同学以669分的成绩夺得了当年自治区理科状元桂冠。自治区600以上72人中三中就有5人,6人被北大、清华录取。李锐同学被保送北京大学。“艺体中心”首届艺术班学生毕业,全班39人参加高考,其中30人以优异的专业和高考成绩,考上了艺术类本科院校,2人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振宇在“2003年清华大学体育节”上以专业测试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艺术班学生专业合格率100%,升学率100%,本科率80%,重点率50%。

该年度学校被评为内蒙古“教育技术先进集体”。

2003年7月14日在北方重工文化宫举行的高考庆功会上,市委、市政府、北方重工集团隆重表彰三中,包头市市委副书记杨建和,副市长郝茂荣,副秘书长郑国强,市教育局局长杨骏辰,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徐明和,副总经理李建平,副总经理、事业部部长刘来喜、事业部副部长刘诗义和教育处领导出席了大会。包头市政府、北方重工集团重奖学校和辛旺同学。包头市市委副书记杨建和当场题词:“办一流学校,育四化新人”,勉励三中再接再厉为包头市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4年学校学习衡水一中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核心就是将中国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注入式、灌输式”传统方法转变为“打造学生主动参与精彩课堂”的创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被陕西师范大学确定为“诱思探究重点实验研究基地”。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充分尊重了教师和学生的人格,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建立了责任目标体系,坚持“扁平化管理”,实现了管理运行的直接、深入、扎实、高效。这一时期学校从上到下转变教育观念,重点放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落实上,营造了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马鑫同学高考700分,名列自治区高考理科第二名(仅比当年高考状元张哲差1分)。本专科上线1012人,5人考入清华大学,艺体生专业合格率100%,升学率100%,本科率80%;32岁的军嫂江红香以文科570分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大学,并被评为感动内蒙古的十大新闻人物;28岁的铁路工人张卫士以670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他们都成为2004年三中的新亮点,他们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三中全体学生。

10月16日,三中武术队参加在郑州举行的世界武术比赛,获得8个单项第一,10个单项第二,7个单项第三,并获得了团体冠军。  

2004年8月综合实验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餐饮中心、人造草坪(操场)和橡胶跑道四项建设全部竣工,10月16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三楼一场”剪彩仪式,教育厅副厅长何瑞芝,包头市副市长李逢春,包头市教育局局长康秉富,青山区区委书记文民,集团公司总经理陈树清,党委副书记李建平、副总经理、事业部部长刘来喜,事业部副部长刘诗义,教育处处长鲁性瑜,党委书记冀建兵,集团公司各二级单位及兄弟学校的领导参加了剪彩仪式。

校长李建华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成为《内蒙古教育》第12期封面人物,该期“名校风采”栏目专题报道了北重三中。

2005年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一年学校定为“综合治理管理年”。党支部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实施了“五大工程”,即:“先导工程”,把创建学习型的学校真正落到了实处;“先锋工程”,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合力工程”,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人才工程”,营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文化工程”,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七个一”活动,号召全校党员:树立一种意识——服务意识;转变一种观念——由“满堂灌”转为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服务一个中心——教育教学中心;研究一项课题——走进学生心里;帮助一名学困生——度过难关;讲好一节新课程研讨课——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阅读一本教育专著——提升教育理论的水平。整个教育活动从学习动员到分析评议,全体党员积极参加,活动参与率达100%。全体党员在本职岗位上“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高三15 班学生贾文玉同学双眼视网膜脱落,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无钱治疗,党员带头和全校师生为贾文玉同学捐款一万六千元,为东南亚地区遭受海啸和地震造成自然灾害捐款一万八千元,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先进性教育取得很好效果。

这一年高考本专科上线人数突破千人,本科上线人数包头市第一,陈志强同学理科语文单科成绩自治区第一名。艺体生本科率85%,重点率60%,4人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在参加全国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竞赛中12人获得一等奖,31人获二等奖、57人获三等奖。

这期间李建华因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成绩突出,丁昕因在科技制作和科技创新发明方面业绩突出都被评为包头市拔尖人才;宋乃琴、冀来旺、敖喜龙被评为特级教师;刘惠刚、黄玉珍因他们突出的管理、教学成绩和对教职工利益的关注以及敢于发表意见,被分别选为包头市政协委员和青山区人大代表。

学校被评为“中国名校工程示范学校”,包头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中在迎接自治区示范校评比验收中,因在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创新办学和管理模式,提升整体教育改革水平;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意识,发挥名校名师的带动作用;注重校园建设的文化气息,铸造学校精神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以1181分的高分通过了自治区示范校的验收,正式跨入“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行列。
  
五年规划制定的目标全部实现,学校走出了一条“规模、效益、质量”相统一的精品发展之路。

第二节  移交地方,迎来了教育新的发展时期

2006年,在全国中央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的大形势下,按照国务院六部委(2002)[267]文件精神,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4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小学、公安机构移交协议》以及《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包头市人民政府,中小学、公安机构移交协议》的精神,北方重工集团所属学校一次性与集团公司分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成建制整体移交青山区政府管理。

2006年5月,集团公司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署移交协议,9月5日,集团公司与青山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移交协议,北重三中经历了35年的发展后,181名在职教师,68名离退休教师全部移交青山区人民政府。2005—2007年三年为过渡期,过渡期间经费集团公司承担10%,中央财政承担90%,三年过渡期结束后2008年起,补助经费全部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承担。

北重三中在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节  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

这一时期学校领导班子比较稳定,李建华同志一直担任校长,先后有段成福、冀建兵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党总支书记,教学校长刘惠刚、赵永套,管理校长魏洪福、宋乃琴、裴惠芳、刘仕东、王忠飞,行政校长戴建华、乔永新在三中任职。2009年,学校调整中层干部,2011年中层干部再次调整,科室主任、年级组长基本实现年轻化,许多教学成绩突出,管理能力强,使整个学校工作充满朝气与活力。15名中青年教师走上中层领导和“三长”岗位,一个年富力强、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合理、年龄形成梯次、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领导团队逐步形成。基本稳定的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领导团队,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快速融入包头市的基础教育的大环境中,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为学校准确定位,制定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用军工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落实“从严治校,精细管理,注重基础,落实到位”的工作方针,以“诱思探究理论为依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全方位育人,让学生多渠道成才。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朝着打造精品三中,实现“第一流,国际化,有特色”的办学目标迈进。
  
2006年,学校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学校工作制度》、《党务工作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辅资料订购办法》、《查课制度》、《考试、命题制度》、《文理实验班发展指导意见》、《三长考核制度》、《“三本”制度》、《包组制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教师行为规范十二条》、《干部行为规范》、《卫生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日常工作的连贯性、延续性、可操作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的按计划运行。如:“三长”量化考核制度,就是对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双向考核,年级组任课教师按考核项目给年级组长打分,学科教研组教师给教研组长打分,备课组任课教师给备课组长打分;分管主任给分管组长打分,上下结合,考核评价“三长”。同时,学校领导分包不同年级组和教研组,参与日常的所有教学管理活动,督促指导工作,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学校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暖人心工程”,关心教职工的家庭、健康、工作、学习、生活。学校从实际出发,为老师开设了免费早点。同时学校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每两年组织教师进行一次体检,教师家有婚丧嫁娶之事、退休老教师有困难学校领导都要亲自去慰问。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全校师生共计捐款12万多元。2009年,学校党支部改为党总支,党支部建在年级组,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党建工作。学校党总支、工会倡导献爱心,扶贫济困,全年累计捐款5万多元,为贫困生减免学费、发放补助、发放奖学金共计70多万元。2010年9月28日,学生郭凯旋同学做大手术,血库血液告急。消息传到学校,上百学生、三十多名老师自告奋勇前去献血,由于血型等问题,王国军、范增平、黄金、王明涛、赵富强、刘文娟六位教师每人献血400毫升。2010年10月,贾聪玲老师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医院做了开颅手术。手术费用高昂,医疗费用巨大,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领导带头,全校师生伸出援手,共捐款11万多元。学生薛慧楠患白血病,治疗遇到困难,2011年9月9日,全校师生又一次伸出援手,捐款17万多元。

在学校进行大规模建设期间,学校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主要领导和各年级组长、科室主任包干负责。学生处制定了十分严细的安全措施,抓布置、抓检查、抓落实,顺利地度过了施工作业危险期,师生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校园安全是学校时刻紧抓丝毫不能松懈的工作。学校校园内有一座高压线塔,高压电线从校园的上空穿过,通往学生食堂的路就在高压线下,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学校把高压线铁塔用围栏围住,阻止师生靠近,避免了意外触电事故的发生,又修了一条通往食堂的水泥小路,两边种上花草,安全与美化完美结合。如今学校政通人和,凝心聚气,实现了和谐发展,快速发展。

李建华校长先后被评为青山区、包头市“名校长”,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7年当选青山区人大代表,2011年当选青山区党代表;段成福书记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冀建兵书记被评为青山区、包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副校长刘惠刚获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副校长王忠飞(一直在一线担任教学工作)2011年被评为包头市“优秀共产党员”,其事迹在青山区创先争优工作表彰大会上进行演讲。

第四节  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     

多年来学校的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不断适应新形势,坚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注重心理、认同差异、尊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全新的德育工作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形成了“三自、四会、五做到”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具体操作中,学校贯彻和落实学生积分管理制度,实行主管校长负责,学生处组织、管理,各口协作,年级组、班主任落实,科任教师参与的全员操作模式,全方位部署,多渠道开展。通过学生课余党校、军训、主题班会、升旗仪式、演讲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科技节、体育节、元旦文艺演出、远足、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等多种活动方式,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德育工作达到了经常性、主体性、实践性、激励性和时效性的统一。

  经常性。学生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组织不同主题的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各年级组长和各位班主任更是长年累月,从早到晚,与学生相处在一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思想及其它各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各位任课老师也在本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主体性。建立学生会和值周班制度,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2006年学校开始人人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每一届新的班级体形成后,同学们集思广益,创设了每个班不同的班旗、班徽和班训,班级文化在班训中展示,在班徽中闪光,在班旗中飘扬,班级文化提升了校园文化,学校为建校40周年谱写了校歌,壮美的歌声表达了三中全体师生的共同心声,军工精神不仅在校歌中传唱,更在每个人的身上体现。

学校的广播站、校报、校刊《晓风》的编辑等工作,学校的军乐团、乒乓球社、篮球社、集邮社、摄影社、科技活动社等,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

实践性。学校与社区、110巡警八中队、赛汗塔拉公园等单位建立共建协议,建立家长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重阳节去祥和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活动,高一新生开展的军训活动,每年一次的“亲近大自然”远足拉练活动,进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特别是远足拉练活动已坚持八年,每次活动校领导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近24公里的拉练,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和启发,培养了吃苦精神,锻炼了意志品质,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观念。2011年7月在包头举行的第十一届中运会开幕式上100多名学生参加的领舞表演,闭幕式上压轴的歌唱,受到各方好评。同时通过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和家长的各种问题,举办了各种讲座,坚持家长开放日,定期让家长到学校听课和参观,与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逐步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德育网络。
  
激励性。一方面学校通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的评选,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另一方面通过课余党校的学习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积极进取,追求更加崇高的人生目标。课余党校1984年创办至今,共培训2500多人,70多名学生入党。

  实效性。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现在的北重三中校风优良、校纪严明,学生在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五节  扎实有效的教育科研     

要把学校办成“第一流,国际化,有特色”的学校,必须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在全校铺开。为此学校领导班子做出决定,今后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是:贯彻学校“严细实恒”的指导方针,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日常教学工作的“六认真”。

继续推行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大力推进课堂改革和教科研工作,优化课堂教学,从备课、讲课、课后反思、作业布置、讲评、检测、信息反馈入手,不断探索适合高中学生的教学模式。通过几年的不懈探索、研究、实践,北重三中课堂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绩。

学校把“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请名师来讲课”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教师管理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一是外部交流,几年来先后组织各学科教师共240多人次到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以及辽宁、山东、银川、北京、天津等地的学校参观学习,经常组织教师到市内各重点学校听课交流,学习取经。二是邀请陕西师大张熊飞、人大附中副校长王金战等知名教授、教师来校讲学,同时请初中学校的优秀教师与高一全体教师交流,解读初中生的特点、上高中后的心理变化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力求使初中生顺利度过高中一年的初高中的适应期。学校选派优秀教师给新高一的学生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讲座,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的衔接问题,让新高一的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在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逐步被广大教师广泛地认可,认为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多次聘请张熊飞教授来三中现场指导课改工作,为广大教师购买了《诱思探究教学论》《尊重的教育》《细节决定成败》《赢在行动力》等书。组织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一时间,学校掀起了学习应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指导课改实验的热潮,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2006年为适应课改的需求,学校创办了“发展战略研讨会”和“教师论坛”,每次中心发言人由各年级各科室推举,发言人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就大家最关心和最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几年的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一是代表性广泛;二是发言涉及面广;三是论题针对性强;四是畅所欲言;五是新颖而独特。论坛能达到下情上达,交流快捷,解决问题高效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交流。

2007年,学校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研中心制定学校课改方案、课改操作程序和办法,提出了研究内容、方式,每个教研组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定一至两个课题进行研究,课题专人负责,全组参与,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详细记录课题研究全过程。每学期教研中心对课题全方位检查,效果很好,成果丰硕。到2007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一项、自治区科研课题三项、包头市科研课题两项、校本科研课题多项。一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良性发展。全校共撰写论文31篇,其中27篇获奖。编辑出版了《课堂新坐标》系列丛书一套,共九本,内容涉及高考的所有考试科目,这是学校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2008年,学校成功通过了自治区优质高中验收。

几年来,学校利用自己良好的教学设施多方开展“借东风”活动——承担大型主题教研活动。先后承担了“包头市新课程改革培训会”、“包头市校长论坛”、“包头市高考复习分析研讨会”、“包头市教育教学工作表彰会”、“全国中语会”、“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讲座”等近二十多次大型会议和省市级赛讲、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选拔赛等。近水楼台先得月,广大教师有机会广泛参会、听课,有力地促进学校的课改进程,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2011年9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学校李建华、敖喜龙任主编,冀建兵、刘惠刚、赵永套、王忠飞、张华、王永刚任副主编的《改变学习方式,创新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改变学习方式,创新高效课堂的教学论文》两本专著,学校编印了《北重三中教师论文汇编》。9月23日,“全国诱思探究高效课堂科研课题结题大会”在学校隆重召开,学校教师展示了78节优质示范课供来自全国近200所学校的专家、学者、同行交流学习,国家总督学柳斌亲临会场并作专题报告。

第六节  继续强化“蓝青”、“名师”工程,加快教师成长步伐。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资源,办好学校依靠的是优质师资;学校持续发展,依靠的是教师队伍后续有人,依靠的是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李建华校长和冀建兵书记亲自到东北师大、华东师大、北师大、陕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大学等十多所师范院校面试招聘教师,从近千名毕业生中选拔聘用50多本科生、研究生,再加上调入的,先后有上百名教师充实了三中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队伍的高学历、知识化、年轻化。尽管这些年全体教师面临了学校建设资金短缺、企办学校剥离和中招政策的改变等难题,但教师队伍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与三中的历任教师一脉相承,赢得了社会和集团公司员工家属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学校给每位新分入的大学生选配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听过指导教师的课后再讲课,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备课、讲课、撰写教案适时指导,同时实行“见习班主任”制度;建立教研组公共邮箱,要求教师将教学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形成的优秀课件上传到教研组邮箱,实现教研组教学资源的共享;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各学科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讲示范课,为全校教师树立样板,如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王建新,包头市劳模杜鹏,物理特级教师、包头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内蒙古教学能手敖喜龙;包头市骨干教师、国家级优秀辅导员李国良;包头市学科带头人、内蒙古骨干教师于少华;包头市学科带头人、德教双优教师、包头市名教师黄玉珍,包头市英语正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名教师、包头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吴英等,带动了全体教师实现规范教学;每学年都要组织各学科青年教师赛讲,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鼓励和帮助他们成为“名师”,如:侯必文、王永刚、张瑞、赵瑞莲、赵永套、郭英俊、李燕莉、王忠飞、孙晓明、徐淑琴、于凤红、马丽梅、沈娟、姬宏、张华、赵春梅、孟淑杰、孟令平、青格乐图、于瑞杰、王艳冰、武建芳、徐辉、张喆、王芳、王敏等。

一大批青年教师经过几年“蓝青工程”和“名师工程”的培养和锻炼,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显示出整体优势,这是三中长期坚持“蓝青工程”培养目标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七节  落实“六认真”,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着力打造教学亮点,提高教学档次,体现学生闪光点,以点带面。“导师制”和分层教学是三中的办学特色,全校各年级认真落实“导师制”,切实把实验班、普通班、艺术班的各类学生抓住,建立他们的学习档案,由年级组统一管理,科任教师人手一份,把月考、期中、期末、模拟考试成绩及其他情况记录在档案里,进行跟踪分析,以便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状态。学校还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自习、教研活动、考试各方面从严从细要求教师做好每一项工作,教务处组织专人检查教学设计、作业留批、上课情况、教研活动、考试命题、劳动纪律等,不定期抽查“三本”中的笔记本和错题本,记录、统计教师完成各项教学工作的情况。对期中、期末考试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分析,评价试题质量,及时指导教学工作。三中竞赛成绩和高考成绩突出,以刘晶晶为代表的一大批佼佼者考上名校,就得益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落实。

2006年高考总录取人数超过千人,名列全包头市第一,其中本科录取739人,600分以上63人,肖宇卓同学理科语文134分名列自治区语文单科第一名,白璐同学文科总成绩602分,名列青山区文科成绩第一名。王一然保送北京大学,王晓坤保送清华大学,刘畅、陈志强被清华大学录取。

2007年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99人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12人获得一等奖,35人获得二等奖,52人获得三等奖。在信息学、科技发明创新竞赛中6人获得自治区一等奖、31人获得二等奖、22人获得三等奖。周怀宇获得数学、物理一等奖。白瞳阳获得生物竞赛一等奖,刘通、闫文获得数学竞赛一等奖。高考600分以上人数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名列青山区第一。

2008年高考总成绩600分以上考生58人,名列青山区第一,包头市前茅;二本上线800多人,本科上线达到1200多人,居包头市第一。

2009年高考成绩达600以上学生29人,居青山区第一。刘通、周怀宇、白瞳阳位居青山区理科前三名,刘通居包头市第一,内蒙前十名中刘通、周怀宇分列第三和第八。周怀宇同学被保送清华大学,白雪岩同学被保送中国人民大学。一本上线322人,二本上线650人,三本上线1000多人,位居青山区第一,四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2010年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技发明创新等竞赛,5人获得一等奖、30人获得二等奖、40人获得三等奖。在高考中尚世达同学理科成绩居青山区第一,高考总成绩600分以上考生52人,居青山区第一、包头市前列。一本上线460人,二本上线800人,三本上线1000多人,居青山区第一、包头市前列。

2011年高考,刘晶晶同学以710分摘取自治区理科状元桂冠,同时以理综285分和英语单科146分的成绩夺得两个自治区单科第一,一本上线总人数511人,二本上线总人数867人,文科本科上线人数过百,文科、理科比上年有50%的增长,艺术类本科上线180人,实现了文、理、艺术全面丰收,本科上线总人数突破1100人,名列包头市第一,再一次创造了高考的辉煌。

2011年学生李根在全国数学“希望杯”邀请赛中获自治区唯一的一块金奖,冯暄、韩蔚珉、王乐同学在全国生物联赛中获一等奖。

第八节  合作办学,实现互惠双赢

为实现学校“第一流,国际化,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学校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2004年创办的英语实验班,开辟了英语特色教育之路,学生参与自治区英语风采大赛和包头市稀土杯英语风采大赛等比赛,取得好成绩。

2006年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优秀高中建立校际交流基地,寒暑假互访学习,这为三中的“国际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寒暑假开展的中外学生间的交流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有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增加了爱国心,而且他们的卓越表现展示了三中学生的风采,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热情赞扬。回校后,学生撰写了很多学习体会方面的文章,发表在《晓风》杂志和《北重三中校报》上,这些文章一方面反映澳大利亚社会文明礼仪、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开阔视野后的思考,至今这项活动还在坚持。

  2008年,为了增进校际交流,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共同提高办学质量,本着平等协作,互惠互利原则,学校与人大附中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成为了人大附中的远程教育合作学校,两校合作后,人大附中每年指派优秀教师来三中进行学术讲座,培训教师,为三中办学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依托人大附中的优厚资源,创办国际班,每年寒暑假学校还选拔出的优秀学生直接到人大附中参加英语口语、听力培训。在高中阶段争取更多的学生通过托福或雅思考试,取得出国留学的资格。人大附中负责向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国际排名前一百名的优秀大学推荐出国留学生。

2009年,对外合作办学又迈出了新步伐,学校与美清源合作办学开办国际班,即中国的清华大学与美国的麻省大学之间进行中学生互换交流学习,先后共有9名同学参加了赴美交流学习活动。

第九节  特色教育,成果丰硕

艺体中心学生在2006年的各项比赛中:5人获得金奖,7人获得银奖,3人获得铜奖;9人获得全国、自治区一等奖,11人获得二等奖,11人获得三等奖。他们中有两人被全国文联评为“十优”人才。

2006年,武术队在自治区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并获得了中华武术集体项目第一名。获得女子剑术、传统器械、对练、全能四个第一名;获得男子甲组花拳、剑术、长器械、传统拳术、传统器械等七个第一名;获得女子乙组长拳、剑术等五个第一名。篮球队获得2006年度“肯德基杯”全国青少年三人篮球冠军挑战赛包头市第一名,自治区第二名。2006年武术、田径、网球和跆拳道共获得内蒙古冠军15人,亚军18人,季军10人,包头冠军3人,亚军2人,季军8人。艺体类考生本科上线110人。

2007年,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突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14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两人获区级以上奖励。几年来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1人次(17项),获得自治区级奖励66人次(60项),获得包头市及奖励96人次(89项),丁昕老师参加“全国教育工作者发明与制作评比”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二、三等奖七项,2009年学校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科技厅、教育厅、科协授予“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三中武术队在自治区武术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武术、田径、网球、游泳和跆拳道等比赛获冠军20人,内蒙前三名25人。

艺体类考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42个个人一、二、三等奖,2个团体二等奖。金奖5人,银奖3人,铜奖10人。

艺体类考生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147人,专业合格率100%,升学率90%,本科率80%,重点率60%,位居包头市第一,自治区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北重三中的信息学的课堂教学和竞赛教学水平,在最近几年迅速提高,有了质的飞跃。在信息学科竞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创造三中学科竞赛的新历史,信息学辅导教师闫欣做出了主要贡献。2009年,北重三中因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被内蒙古科技中心、内蒙古计算机学会授予“NOIP全区优秀组织学校”。

2008年,在青山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学校有9人打破7项青山区记录,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三中武术队参加自治区武术比赛第八次蝉联中学生组团体第一名,并获得50多个个人单项比赛一、二名。

2009年,学校武术队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体彩杯”青少年武术比赛再次获得青少年组的团体冠军,并取得19个单项第一名、13个单项第二名、12个单项第三名,2009年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获对练项目铜牌和体育道德风尚奖,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表彰。武术、艺术、体育特长生共6人分别被保送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北京体育学院。

201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武术比赛中,三中武术队第十次获武术比赛团体冠军,在同年八月份举行的自治区十二届全运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了两金四银的好成绩。舞蹈队在华北五省市舞蹈大赛中获得银奖。在音乐、美术方面2008-2010三年,学生共获得金奖20人,银奖21人,铜奖24人。

2011年7月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在包头举行,学校承办了武术项目的比赛,三中武术队代表内蒙古出征,以武会友,一战成名,为自治区夺得三金一银一铜,团体59分的优异战绩,在中运会上傲视群雄,独领风骚。三中武术队被莅临包头的全国三十四个代表队誉为本届运动会的黑马。

艺体中心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初步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的量变过程,从办学之初的单一专业发展到现在涵盖所有高考科目的办学规模,已初步形成了与高校联合办学、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先后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各校认定为优质生源基地,为高校输送了1800余名优秀学子,在包头乃至自治区均居领先地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几年来艺体中心学生先后承担了数十场演出,向社会、家长和学校师生做了汇报演出,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加大了交流的力度,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高考专业知识技能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十节  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

在青山区政府、青山区教育局的支持下,2008年加大了对学校校舍的改造建设的资金投入,投资上亿元,兴建了一座新的教学楼和新的体育馆。10月8日,市区两级领导、承建单位领导、关心和支持三中发展的社会同仁、兄弟学校领导、全校师生员工上千人汇聚三中,举行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拉开了三中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序幕,到2011年全部交付使用。如今学校占地面积125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学校由五座大楼组成,包括教学楼、综合实验大楼、学生公寓楼、学生教师餐饮中心楼,体育馆,一个300米环保型橡胶跑道操场,4000平方米人造草坪。

教学楼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高度28米,设计新颖,结构合理,集美观、实用于一体,教学楼共七层,包括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有室内训练跑道,主要用于学生活动,同时兼有停放学生自行车区域。地上6层,主要用于教学及办公,内设教室、办公室、教研活动室、荣誉展室、多功能室、会议室等,并建有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接入宽带,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设施。所有厅、室现代化办公和教学设施功能齐全,设施一流。

综合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总投资三千多万元。综合楼内建有三个多媒体教室、三个生物实验室、三个化学实验室、三个物理实验室、三个语音室、三个计算机室、一个电子备课室、四个图书阅览室(可同时满足600人阅览),一个301座位的高标准会议室,一个625座的多功能报告厅。学校图书馆藏书15万册,阅览室杂志140种、报纸54种。

体育馆,采用立体框架结构,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两层,馆高约25米,能同时容纳1000人观看比赛。一楼主要用于学生室内体育课和师生健身活动,并设有贵宾室、办公室、乒乓球馆、武术馆、羽毛球场地、健身房、形体训练馆、棋牌室、更衣室、休息室、淋浴室、卫生间等;二楼为篮球、排球、武术综合场馆和茶吧沙龙,净空18米,达到了国际比赛标准。馆内通风透光,美观大方,宽敞实用。体育馆将音响系统、电子计时计分系统、灯光系统有机结合,并配置宽频光纤信息网,实现电脑联网信息资信共享和电视拍摄、转播及播放录像、影碟等、图文信息。  

学生公寓总建筑面积7680平方米,建有二人、四人、六人三种规格的标准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和洗漱间,可容纳1500名学生住宿。

学生教师餐饮中心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厅堂高大,宽敞明亮,座椅高档舒适,可满足一千人就餐。

建于2011年的学校大门雄伟大气,长40m,高18m。长度象征着三中历经风雨已入不惑之年,高度象征着毕业学子们所达到的成人标准年龄。整体造型呈梯形状,厚重的基石寓意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发展,必从基础教育这一学子成才的阶梯开始。梯形四角延伸线则构成一个金字塔,寓意着学校为社会培育杰出人才。校门竖立部分外挂蓝色球形网架,象征工业的钢铁造型,表明三中脱胎于企业,又延续着军工企业严谨、严格的作风。蓝色,代表工业文明、海洋文明及蓝色的天空和蒙古高原,将三中现代、包容、宽广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品格展现无遗。

经过几年建设,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硬件设施实现了一流。漫步校园,流连其间,环保型橡胶跑道上有训练中的矫健身影,20个琴房飘出的音符在校园上空流动,画室里挥毫泼墨的凝神侧影与艺术活动排练室的灵动舞姿相映成趣。活动课,在3个排球场、8个篮球场、8个羽毛球场、1个网球场、12个乒乓球台上青春与朝气在这里展现得酣畅淋漓,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作用,如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环境优雅、美观和谐,文化氛围浓厚。

2011818,自治区副主席连辑来到三中,为三中题写了校名及贺词“弘扬军工精神,打造精品三中”,这既是对学校的肯定与鞭策,也是学校要追求的更高目标。

学校成绩的取得,归结于学校特有的文化属性,那就是秉承了几代人的“军工精神”。师生们表现出的科学严谨的态度,遇到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纪律严明的作风,都是军工精神的核心价值。正如校长李建华说的:就是传承了这样一种最高层面的精神,才让北重三中历经千难万险后依然结出累累硕果。

看三中今朝:三中正朝着全区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与国际接轨的目标迈进。

第十一节  结束语

国有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家有史,是一代又一代的先人用汗水耕耘的;校有史,是多少届师生员工用勤奋和拼搏书写的。

北重三中40年的历史,是三中人用满腔的热情和火热的青春,用集体的智慧和个体的不懈努力,用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谱写出来的。作为三中人,他们在三中的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的经历,让他们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到他们成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时候,都无怨无悔,使他们终身难忘,引以为豪。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四十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是弹指一挥间,作为在三中就读过的学子,他们是有幸的,在三中求真、务实、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奠定了基础,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实现了理想,是三中这片沃土使莘莘学子改变了人生,改变了家庭的境况,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作为在三中就职过的教师,他们是有幸的,在三中温馨、认真、友善、团结的工作环境中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重,学校为每位教师创造的研究学术,专研业务的平台,使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展示,使每位教师在这里体现了自己最阳光的人生价值。作为三中四十年的历史,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多如牛毛,可圈可点的亮点浩如繁星,可记可录的精彩俯拾皆是,我们的拙笔只能在有限的版面上蜻蜓点水,挂一漏万。三中四十年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辉煌,众人的艳羡,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与惋惜,而留下更多、更大、更长的空白,是给后人的空间,让他们在三中这片沃土上植成一大片绿荫,绘上更艳丽的色彩,续写三中的辉煌!



已经是第一篇| 已经是最后一篇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 帮助中心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中心  
备案信息代码:蒙ICP备2021001270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